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October, 2008

中暑,請服用 Camera Obscura

Image
不知道是因為年歲漸長,還是去年年底發作的帶狀泡疹惹的禍,最近只要月經一來,我就感覺疲累。 這樣下去,我人生中最後一次的“高齡”月經應該會慘到爬不起來吧。 上週六(10/25),經期的第三天,我有三場電影與一場演唱會要看。 電影都是女性影展的片子,分別是【熊T潔米】、【韓國得獎短片精選】、【蝴蝶輕、Size 6、整型行不行】。演唱會是 Camera Obscura 的場子,在 the wall,跟老爺約了一起去。 我很喜歡韓國短片【母獅子們】與荷蘭出品的【整型行不行】。前者的結局頗有昆丁塔倫提諾的血腥喜感;後者則是充滿具性別意識的社會運動能量。 電影雖然好看,但我人很不舒服。 當天的天氣很熱,加上電影院的空調又特別強,極冷極熱之間, 處於體虛狀態的我,對於溫度的自體調節能力徹底失守。明明應該要流汗,卻又手冰腳冷。整身的毛細孔都得了精神官能症,照理來說要張開,卻閉得死緊,相當焦慮不安。 過了大約兩小時,我的頭感受到快要爆開來的脹痛!像是超強烈的中暑症狀來襲。可惜手邊沒有刮砂板,只好用手指頭用力往自己的頸部與肩部施展捏、夾、擰的自虐行為。 五分鐘過後,我成了一個坐在黑暗戲院當中,頸肩佈滿青紫血皰的女人。 脹痛症狀是有減輕一些,但頭還是重重的。 晚上約七點到達 the wall,老爺已坐在樓梯口等我。跟老爺抱怨了一下自己的體虛,並且展示了自虐的成果。 而老爺則是跟我分享了最近買的新型 iPod nano。 瘀青 vs. iPod nano,我一整個就是輸了。 八點入場,老爺跟我都不能喝冰的,所以兩人點了很低調的不冰可樂兩杯。飲料必須以演唱會門票兌換。本來想說可以留著票根當紀念,沒想到吧台老闆直接將門票收走。我請他還給我,他以要記帳為理由拒絕我的要求。 我跟老爺為這件事碎念了一下,但後來發現老闆主動在可樂當中加了檸檬片的專業行為,所以就很輕易、快速地原諒了他。 顯然是很好收買的兩位人客。 開場前,本來有點小擔心自己的頭部脹痛症狀會不會又“牙”起來,還好是我想太多。 不用暖場團,甚至連舞台布幕都還未拉開,Camera Obscura 的音樂就直接出場。 這樣的 Opening 完全對了老爺的脾胃! 至於我呢,則是樂到病除。 可能是因為曲風太甜美+洋裝太復古+長相太親切。反正 Camera Ob...

語言就是戰鬥的場域

我是個女人,有性別意識的女人,有性別意識地作為女性主義者的女人。根據日常生活的觀察經驗,我覺得,當娘這件事,真的是件苦差事。 母職就已經很難作了,還要一天到晚被言語污辱。動不動就「妳娘、他媽、你老母」的,被別人罵來罵去。 很多人,會認為我對於髒話的看法屬於「想太多」的範圍。但是,不論這個「想太多」所要指涉的是性別意識層面,或者是語言運用層面,我都無法苟同。 在性別意識層面上,從來沒有「想太多」這件事。就像你不會嫌LCD顯示太清晰,或者檢測三聚氫氨的儀器太準確一樣。 世界上,有很多必須堅持也被肯認的普世價值,例如:自由、平等、正義。沒有人會質疑正義意識,沒有人會質疑自由意識,也就沒有道理在平等意識上遲疑。通常,我們所檢討的,其實是手段、策略的合適性,並不是這些意識概念的原則性。而如果一個人相信自由、平等、正義任何一者,就會利用它作為工具,檢視階級、種族、性別、貧富...等概念下,歧視行為被操作的社會現狀。 性別意識,就是在相信自由、平等、正義價值下,對性別所展現的批判性觀察視角。所以,除非在邏輯運用上有失誤,性別意識不會有「太過頭」或「想太多」的問題。 而語言,不只是角力的工具,其本身,就是戰鬥的場域。 言語表達的,不僅是透過文字符號組合而成的意思,還有遣字用句本身。 為什麼稱「帕運」為「帕運」,而摒棄「殘障奧運」?為什麼要使用「新移民女性」,而不再是「外籍新娘」?那是因為,我們發現了語言用字本身的不妥,它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再生產了我們的歧視。 奧運可以只是「奧運」,不用加上任何定義語詞在前面;而「殘障奧運」就得用「殘障」加以定義。說與不說之間,他者與我的間隔已被建立。當「殘障」兩個字被使用的時候,就是以所謂「健全」的人為本位、為標準,去論述不符合這個標準的「他者」的身體,與「他者」的地位。 「外籍新娘」,我們曾經這樣說。當這麼稱呼時,我們也就永遠地當她是「外籍」 、「新娘」。即使她理應擁有本國籍,即使她扮演新娘以外的社會角色,即使她就是我們當中之一。「外籍新娘」這個刻板的稱謂,用狹隘的國族本位思想,限制了所指涉者在社會中的角色可能性,並忽略了複雜的現實處境,更盛載了社會中種族偏見的投射。我們只當她們是,也只希望她們是,外籍新娘,僅此而已,不是國民、不是母親、不是女兒、不是媳婦、不是女人、不是人、不是自己。 當語言本身,成了複製社會不公平現象的場域,需要被挑戰的,除了...

從此,不對別人說...(下)

Image
其實,過去我一直對蛋塔很冷感。台灣掀起葡式蛋塔熱潮的時候,雖然有買回來吃,但是應景成份居多;甚至家人去澳門旅遊,特地從當地帶了一盒回來,我也不覺得特別。只覺得不過就是皮比較薄的蛋塔,不難吃,但也沒有到很好吃的地步。 在地球總本店坐下後,我們每個人先點了一個。 過了不久,店裡面的老爹服務生(這樣寫好像怪怪的...)送來了熱騰騰的貝倫蛋塔。第一印象不錯,酥滑酥滑的。接著,咬下第一口... 整個就是想對老闆大喊「You had me at the first bite」阿! 酥皮跟內餡的比例、口感、甜度全部都是滿分!評審無異議通過,直接進入總決賽... 想當然爾,每個人又再點一個。 總本店的店門口不大,會讓人誤以為座位很少,其實裡面別有洞天。總面積大概是三個 The Wall。至於廚房,根本就是貝倫蛋塔冒險工廠。顧客可以透過玻璃,看到一盤盤剛出爐的蛋塔。烤爐一直維持運轉狀態,沒停過。我們以店裡的桌數、翻桌率、營業時間判斷,一天最起碼賣掉九千個蛋塔。 除了蛋塔,三明治也很好吃。我點了一個像臉一樣大的鮪魚三明治,鮪魚餡很細、很綿,加上番茄與生菜,也是烤得熱騰騰才上桌。 以上,就是我們第一次到 PATÉIS DE BELÉM 的收穫。 是的,是「第一次」。話說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 想到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吃到貝倫蛋塔,一整個心酸。因此,順著這股哀傷心情,乘著噴射機離去前,我們又去了一趟貝倫。 這次,除了司儀,我們每個人都吃了三個,她吃了四個。 按照司儀的建議,我們採取的點餐策略,是一次四個,一人一個。要吃,再點。如此才能吃到熱騰騰,且不同批的蛋塔。另外,我們還點了兩個三明治與飲料。所以,跟別桌相比,我們的翻桌率奇低無比,隔壁桌都換了三桌客人,我們還在吃。 點到第三輪的時候,老爹突然冒出一句「very hungry~」讓我們四個大胃王開懷大笑。 等到餐點上桌的時候,老爹可能怕剛剛的調侃傷了我們的心,又補了一句「I know. It’s(指蛋塔)too small」。 真的好好吃阿!這個神奇的小東西。這就是正宗葡式蛋塔的魅力,吃再多也不膩! 因為太美味,老李跟我決定各買半打帶回台灣。今年中秋不吃月餅吃蛋塔。 老爹很仔細的告訴我們保存與加熱的方法。他說,他們家的蛋塔最多可以在室溫下儲存三天,吃之前,用平底鍋熱一下。注意...

從此,不對別人說...(中)

Image
造訪貝倫四大天王的時間是2008年的九月上旬,成員有司儀、小馬、老李與本人我。 我們從 Praça do Comércio 廣場,搭乘15E 電車到達貝倫區。 四人先沿著河走,依序參觀發現者紀念碑、貝倫塔,再往回拜訪傑洛尼姆修道院與 PATÉIS DE BELÉM。 發現者紀念碑是一個懷舊產物,建於1960年,用以紀念五百年前掀起大航海時代序幕的 Henry the Navigator 。 紀念碑上,站在最前面的人物就是他。兩側的雕像,都是曾經真實存在、被認定為對大航海時代有所貢獻的歷史人物(可想而知,女人們又沒份)。 跟紀念碑上的人物,用同一視角望去,真的很有發現未知的興奮氛圍。 紀念碑的廣場地面,鑲有一個石造的世界地圖。我們在上面找到了 Formosa 台灣。 從發現者紀念碑的頂端,可以望見不遠處的貝倫塔。 塔的外型像是一艘準備出海的艦艇,建於16世紀,在當 時擁有非常重要的戰略防禦價值。塔上備有17座砲台,可往不同方向發射,再加上另一個位於對岸的砲塔,整個透露「敢來犯;給你死」的氣勢。 現在則是充滿「這輩子不來,包你後悔」的觀光價值。 傑洛尼姆修道院也建於16世紀(貝倫區應該是16世紀的華爾街吧,這麼多資金注入),據說,是第一個葡式蛋塔被發明的地方。 我以前一直誤會,修道院應該都小小的、簡簡單單的。還好有出去見世面。傑洛尼姆修道院整個就是很氣派阿!佔地廣、雕工細緻,襯著蔚藍的天空,真的很華麗。合理的懷疑,八成是靠蛋塔募來的(其實是因為國王有出錢)。 從修道院正門往左走,過個馬路,就是最後一位四大天王的所在地。 其實,去之前,我們並不知道 PATÉIS DE BELÉM 的確切位置。只曉得應該在傑洛尼姆修道院附近。 一般一定會想,這裡可是觀光區,蛋塔又是主打的賣點,一定有很多蛋塔店,地球總本店不好辨認吧?實則非也,葡萄牙人的特質,就是誠實與正直。老店就是老店,只此一家,沒有人會想魚目混珠來個什麼「真正第一家...」or 「正宗老貝倫...」。所以,如果你有意嚐嚐總本店的蛋塔滋味,不用擔心找不到,隨便問一個路人,她都能指引你正確的方向。 在當地警察的指點下,我們順利到達了這個建於...喔不,是自1837年開店營業至今的葡式蛋塔地球總本店。

從此,不對別人說...(上)

Image
身為郵局的 fan,出去旅遊一定要寄明信片給親朋好友。這是我的旅遊習慣與樂趣。 久未連絡的朋友,常會半年沒跟我說上一句話,然後突然某天接到我寄的明信片,從遠的要命的地方。 我真的沒有藐視彼此之間的友情,只是身處國外的時候比較會想起她們。 臭丸就是其中一位。 真的很久沒聯繫,久到我連人家搬家都不知道,還把明信片寄到舊地址。好在臭丸的鄰居是好心人,才讓那紙漂流已久的明信片安然抵達她的手中。 最近在MSN上跟她聊天,才知道這檔事。 臭丸說我每次都一下子就飛不見,該不會真是個外星人,飛來飛去。她又笑問, 這次是又飛去哪裡偷偷考察太空船的修繕進度? 哎呀!被死黨誤會自己打算獨自乘太空船離去,這可是很嚴重的指控。我趕緊解釋,這次是去葡萄牙玩耍,而且跟修太空船無關。 我是去考察離開地球的時候,應該要帶什麼當伴手禮。 ********** 貝倫區(Belém)位於葡萄牙首都里斯本(Lisboa),是一個非常珠光寶氣的觀光區域。我選擇用珠光寶氣形容,不是因為貝倫專門住著愛炫耀的有錢人,也不是因為建築物鑲金又包銀,而是因為它真的有很好的觀光資源。我想,甚至可以說,有些遊客去葡萄牙的初衷,就是為了造訪貝倫區。 身為觀光客,很難忽略區內的景點四大天王。 第一個,是發現者紀念碑(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 第二個,是貝倫塔(TORRE DE BELÉM)。 第三個,是傑洛尼姆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 。 第四個,是 PATÉIS DE BELÉM,葡式蛋塔的地球總本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