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礙門檻

理由很簡單,外來物種因為缺少天敵,多半都會對本土的物種與環境造成威脅。人類真的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看看雨林剩多少,數數因人為災害而瀕臨或已經絕種的動植物,量量臭氧層的破洞範圍,很難不懷疑!再加上,我們這麼喜歡相互歧視,區分出我族/他者,按照恐同症的邏輯,一定是心裡有鬼。我們壓根兒就是“異類”。
人類改變環境來適應自己,而很少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但是,事情總(起碼)有一體兩面。正因為握有改變環境的能力,人類同時也有本錢與責任創造美好的、永續的生活環境。
因此,在現代生活形態裡,我認為概念上,不應該有所謂的 “disabled body”,只會有 challenging environment。如果善用對環境的支配力與空間的創造力,我們可以將環境因素對生活造成的障礙減到最低,讓每一個人享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但是,很不幸地,最近捷運內湖線的通車,是一個最佳的反面例證。
根據公共電視7月7日的新聞報導,殘障聯盟和視障朋友親自到松山機場站,檢驗內湖捷運的空間規劃與設施配置。結果,是不及格。上不了車、廁所關不了門、求救鈴按不到、服務鈴找不到。最基本的環境條件一一落空。而不成比例的乘客數量與列車運量,更是讓尖峰時刻的捷運,成了最不愉快的城市交通記憶。
為什麼是市民與民間團體在幫捷運局檢驗、檢討空間規劃與設施配置?到底是誰領薪水?
內湖捷運通車,徹底的點醒我,台北捷運的設計,充滿著「有就是好的」敷衍想法。有電梯,但是總是設在不起眼的偏僻角落;有規劃動線,但是並不流暢;有標示,但是只會讓旅客迷失方向。對,我們有了捷運,但是是否讓人滿意?
捷運台北車站,當仁不讓的,是一個經典。如果妳/你不是對捷運系統熟門熟路的市民,而是初來乍到的城市新鮮人,很難不在捷運台北車站裡面感到困惑。作為捷運系統、客運、台鐵、高鐵之間的轉運樞紐,人多,已經是捷運台北車站的常態。而站內的動線規劃,往往讓人潮卡在紅線與藍線轉乘的區塊。在站內行走,活像是要穿越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只是沒有線道、紅綠燈與交通警察的輔助。我相信,即使有了那些,在捷運有限的空間裡,情況並不會變好。 再加上多頭馬車的標示,常常看見旅客抬頭駐足,試圖搞清楚究竟現在的位置在哪?應該往哪走?
在捷運剛開通的時候,家人久居國外的友人,第一次到捷運台北車站,就因為標示不明,前去服務台詢問,並且提供身為旅客的建議(結果遭到無禮的對待)。多次跟居住在外縣市的朋友,約在捷運台北車站的地下街見面,迷路是家常便飯。光是解讀站內地圖,搞清楚有幾個「地下街」,與地下街的出口標示,可能就要花上十分鐘。前陣子大學社團聚餐,有居住在內湖的朋友提及,他不願意搭乘捷運,因為乘車品質太差。
捷運內部擁有的,是障礙門檻非常高的環境。空有設施與空間,卻沒有成功塑造出,對全體旅客而言友善的無障礙環境。進入捷運,我們每個人,等同於進入一場障礙賽。與田徑場上的障礙賽相比,差別在於,沒有贏家。
【處方備註】
文中圖片出自這裡。其實,講到公共建設,我的意見不只以上。
捷運內部就亂成這樣,更遑論捷運整體路線的規劃。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樂生療養院。療養院的存廢與捷運路線的有無,被操作成壁壘分明的兩個立場。有捷運就不能有樂生,有樂生就容不下捷運。 儘管民間團體的努力不懈(尤其是院民與樂青),發起社會運動與創造公共論述,極端的化約想像,仍舊無情地壓縮了替代方案的討論空間。
如果談公平正義太“刺耳”,我們談歷史文化的存續,談觀光資產的有無。
我所看到的建設思惟,往往是毀舊佈新,而不是去蕪存菁。舉新北投捷運站做例子好了,原本是北投火車站(建於1916年)為了蓋捷運站,原本打算全部拆光光,後來決定交給位於彰化的台灣民俗村保管。而新蓋好的捷運,就只是一個全新的站點,看不到歷史的軌跡,什麼都沒有留下來,連基本的圖像、文字介紹都沒有。
捷運站對面的北投公園(建於清宣統3年,1911-1913) 更慘,不好好的維護,還選擇把噴水池整個拆掉然後重蓋!那個噴水池是一開始就有的,聽說是「日本當年派到歐洲學建築回國的青年新秀作品」。而且,也是《向左走、向右走》電影裡的重要場景。有歷史的記憶、有文化的背書、還有新興藝術形態的加持,結果呢?被偷偷摸摸的圍起來,偷偷摸摸的拆掉,被發現還是因為新的噴泉疑似「黨徽噴泉」。身為一個對北投公園有情感記憶的市民,對於這種為了工程而工程的行為,即使新噴泉長得不像任一黨的黨徽,依舊感到憤怒。

負責捷運與周邊公共建設的專業人士與主管機關,可否認真地以城市的整體價值作為思考的依據?有了捷運以後,我們要去哪裡?有什麼地方可去?有什麼城市資產可以欣賞?
城市的歷史文化需要累積,如同人的智識涵養。光憑一個會噴煙火的陽具,無法支撐起一個城市的整體魅力。
【延伸處方】
公共電視- 內湖捷運不方便 身障者難上車
Wikipedia- 樂生療養院
司儀嬉.主席戲- 「我不是溫室花朵,你也不用假裝溫柔」
圓環文化工作室-《導覽活動》北投導覽活動心得及文章彙整
苦勞網- 地方發起籌募2千萬 迎新北投火車站回鄉
環境資訊中心- 氣候暖化下 歐洲多數常見鳥種將持續減少
女巫的故鄉.北投鎮- 即使向左走向右走,總會在北投相遇
Comments
為何國外殘障設施做得這麼好
而我們連門檻都過不去
請問這些官員到國外考察都在幹麻
想來真是讓人生氣
全台灣最多人潮,最重要的樞紐可以搞成這樣真的不簡單
每次一想到要在台北車站轉乘我就累了
看到捷運的公共設施,真的要問
我們的程度只到如此嗎?
我們能做的只有這樣嗎?
這有很難嗎?!
我們有要求太多嗎?!
莫名其妙!
哼!持續生氣中!
你提到的樂生,在我這次的高考文化資產科目中,我就把她寫進去...唉...
而無障礙的觀念,我們還是很落後...殘障坡道也都做成賽車道!
我可以轉貼你這篇文章在我的部落格嗎?
沒問題,小勤本人在此同意轉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