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華的 Ghost in the Shell 2017 真人版

圖片來源:MovieWeb


*內含劇透

走出電影院,Ghost in the Shell 2017 真人版在我心中留下深不見底的罪惡感。


原本沒打算看這部片的。

我算不上是 Ghost in the Shell (以下簡稱 GITS)的忠實支持者,沒有很強烈的消費動機。士郎正宗創作的原著漫畫,頂多大概翻過。相關的影視作品,只看了押井守導演的兩部動畫。 再者,我不太懂拍「真人版」的意義是什麼。之前的劇場版動畫已經是經典中的經典,找真人再來演一遍總感覺有點多此一舉。難道在電影藝術這個領域,動畫(animation)就真的這麼不如真人作品(live action film)來的正統?

意外地,本片在選角方面嚴重「洗白」(whitewashing)原著的爭議,大大激起我的觀影慾望。早從演員名單正式公佈,歐美網路社群的批評就沒少過,甚至發起拒看運動。就這樣,從宣傳期一路到首映,這部電影的消息總時不時出現在我的臉書上。我都要忍不住懷疑這是公關公司故意採取的負面式行銷手法了。

上映之後,日本動漫圈對本片的評價,又帶出更多不同面向的討論。有動漫愛好者說:「聽說美國的觀眾希望由亞洲女演員飾演主角。但是主角由亞洲人或者亞裔的美國人飾演就一定會比較好嗎?說實在,我覺得會更糟,八成會找一個其他亞洲國家背景的女演員來假扮這個日本角色。」導演押井守則於受訪時表示,他不覺得由 Scarlet Johansson 來飾演主角少校(Major)會有什麼問題。「少校是一個 cyborg(人機合體),而她的形體完全是人造的。少校的名字草薙素子(Kusanagi Motoko),以及她具有的形體,都不是她原本的名字以及身體,所以沒有所謂一定要由亞裔演員來飾演她的前提存在。即使少校先前原本的身體(假定真的有這樣的存在)是一個日本人的身體好了,那也不會是一個問題。」GITS的故事背景設定,原本就對各種既定的身份定義提出大哉問。把 whitewashing 這個議題放在這部片子裡討論,會更加複雜,也更有挑戰性。 

於是,我決定給這部片一個機會。想說藉由觀看電影的經驗,也許能加深我對相關爭議的思考以及批判。殊不知光是電影內容本身就讓我忍不住一直碎念,根本無暇深究製作選角層面的倫理議題啊!!! 

很明顯,這部真人電影大量借鏡、取材自兩部由押井守導演的動畫作品。 

1995 年 Ghost in the Shell 片長83分鐘。2004年 Ghost in the Shell 2 Innocence 全長100分鐘。2017真人電影版則是107分鐘。 

要在107分鐘的時間,塞入183分鐘的內容,單純如我,以為這會是一部紮實到電鑽穿不過的電影。殊不知故事劇情被稀釋了三倍不止。我以為老闆賣的是玉米濃湯,結果是玉米鬚水。 

砍掉了至少三分之二的故事內容,然後把剩下的三分之一重新裁切、以不同的順序排列、拼湊,成了真人電影版。 

我覺得2017真人版花了太多時間在做無謂的特效武力展示。看得出導演對於許多特定畫面的執著,但在我眼裡,盡是一些不必要的做工。好些城市空拍的遠鏡頭,都相當刻意,像是為了在螢幕上呈現那些畫面而拍,對於整體敘事的貢獻不大。而那些相對出色的場景、畫面設計,大部分都不是原創,根本就是直接拿前兩部動畫的素材來用。 

剪輯更是碎裂而雜亂。快慢動靜之間,透出隱隱的不協調感。中間我一度忍不住神遊,開始思考「晚餐」這個重要的民生問題。(等一下回家前順道買個晚餐好了。超市對面那家炸雞店看起來不錯。買套餐怕會吃不完,單買個六隻炸雞翅應該會是不錯的選擇。但是會不會太少哩?還是買個三塊雞?嗯,之前沒試過這家,萬一很難吃的話會浪費…) 

劇情簡化、台詞簡化、角色簡化、人物設定簡化,在這刪刪剪剪之下,整部電影能夠帶給觀眾關於 shell/軀體/軀殼、ghost/魂(tamashi)、人、機械、cyborg的想像以及討論於是變得淺薄。什麼是人?什麼是意識?什麼是記憶?什麼是自我?什麼是生命?這些在原著漫畫以及動畫電影中佔據主舞台,讓讀者/觀眾感到刺激又爆腦漿的提問,全都被輕描淡寫地帶過。故事的主軸成為一場原生家庭的追尋。(而且是很扁、很窄的那一種) 

故事主軸過於膚淺這個致命傷也嚴重損害演員的表現。少校的演繹方式,讓我渾身不舒服,而我認為這完全是導演以及編劇的錯。整體敘事無法帶出人/非人的辯證命題,使得由真人演員演出的主角,僅能在各式綁手綁腳的設定中,以時時刻刻的「不自然」來提醒觀眾她並非「自然人」。非動作戲鏡頭裡的少校,肢體動作是如此的沈重、有稜有角。即使發揮我那強大的歪讀技能,將之善意的解讀為「去性別化」的演繹,都無法說服自己忽視那顯而易見的機械感。漫畫、動畫版的素子(Motoko),是一個會開同僚玩笑、不吝於表達情感的 cyborg。反之,真人版的少校,好似對情感、言語、人際互動滿是迷惘。與其說 Scarlet Johansson 演的是 cyborg,不如說是 AI(人工智慧)。 

老實說,我對Scarlet Johansson 飾演遊走於人/非人界線的角色有一定的信任度。畢竟 Black Widow 以及 Lucy都並非常人。在這部片裡,她的演技沒有問題,我甚至覺得她演得很好,我有意見的是為什麼要這樣演。 

導演 Rupert Sanders 定義的「好看」,與我所期待的,有非常劇烈的落差。也許,他的企圖心從來就是鎖定在特效層面,而不在於用影像說一個好故事。這部電影不過是借用了 GITS 作為幌子,骨子裏賣得是影像技術,充其量就是支華麗的特效 demo 帶。 

我還真寧願他照抄押井守1995年的作品。 

正片結束,放映廳的室內燈亮起。螢幕上,工作人員的名單還在跑。背景音樂是看過劇場版動畫的人都不會忘記的《魁儡謠》。 

不由得對於原著漫畫以及兩部動畫製作團隊感到愧疚,我居然掏錢贊助了糟糕的仿製品。即使不是 Ghost in the Shell 的死忠支持者,我都覺得自己應該去把整套原著漫畫外加動畫DVD、藍光片全部買起來進行一個贖罪的動作。 

【參考資料】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我的旅遊癖好們

中暑,請服用 Camera Obscura

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