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著麻煩的體貼



今年四月,阿爸向購物台下了訂單,買了台電子壓力鍋。這事顯然是偷偷摸摸進行的。直到送貨員來電確認有人在家收件,才曝了光。

家裡鍋具的數量繁多,足足夠應付三個家庭的日常烹煮。實在沒必要再增加收藏數量。更別提,已經有了一個瓦斯爐專用的壓力鍋。因此,儘管我知曉他一向對壓力鍋情有獨鍾,仍舊問了句:「為什麼買這個鍋?」 

「送給妳媽。這樣她就不用燉湯燉這麼久。」他語帶得意說道。

我並非猜不透他的得意。阿爸鮮少送東西給娘親,這次的禮物採買得如此神祕,想必他認為會是個驚喜,加上,壓力鍋是他心中廚具之首,這鍋又是市場上的嶄新科技產品,他應該是覺得自己的餽贈之舉體貼、合宜又務實吧。

阿爹鮮少下廚,也不擅長下廚,更顯然不認為自己應該負責下廚。所以,他一副只負責送,剩下的一切,就交給我娘的姿態。將外包裝拆開,把鍋放在餐桌上,阿爹就溜回電腦桌前,專心弄他的檔案。連說明書也沒拿出來瞧一眼。

觀察著「神秘禮物」的外包裝與基本說明,我越來越不確定娘親是否會喜歡收到這樣的禮物。畢竟收下這鍋,娘親不但得繼續燉湯給一家大小食用,還得花時間做功課,適應上頭複雜的電子功能面板。而且,也不知道這鍋的功能、操作方式,是不是符合娘親的料理習慣。或者是更基本的問題,我娘需不需要、喜不喜歡?

這個鍋,與其說是「送給娘親」,不如說是「送給平日不負責煮食的家庭成員」。就像是,買了全套精油護膚產品加上說明書送給好友,然後跟她說:「這樣以後妳幫我按摩就會方便許多」一樣。怪怪的。

開門聲。睡了個午覺的娘親從房裡走了出來。

阿爹趕緊把娘親引過來看這新買的「好鍋」,一邊興奮地介紹,努力呈現自己買了個好東西。不過,他顯然不是個稱職的推銷員,我在一旁聽著他的說明,卻沒聽著任何具體的操作資訊。這鍋如何「好用」仍是一團迷霧。

娘親先是微微笑了笑。接著,仔細地對著鍋摸摸看看,想弄清楚這新料理工具的使用方式。我覺得娘親的笑裡,藏着些什麼。那個笑阿,就像是看著稚齡的孩子,以為做了件了不得的大事,急急忙忙獻寶,因著那份天真而顯露的笑。那笑,帶上了些寬容的意味。

此情此景,與林海音筆下的〈今天星期天〉,何等相似。

「我微笑地,陶醉地,含著這顆『體貼的幸福的果實』在溫暖的被窩裡翻個身...但是這個幸福(或體貼)的回籠覺,似乎沒有達到理想的時間,我便被一陣自己的咳嗽給嗆醒了...」

1955年出版的作品。林海音記述了一個星期天的家庭生活。丈夫「體貼」地提醒孩子們今天是星期天,要讓媽媽休息一天,所有事由他們自行打理。這份「體貼」讓林海音感動,也著實讓她麻煩連連。

丈夫張羅早餐,沒想到連火也點不着。「一切有我在」的保證,卻伴隨著不知碗盤要洗、飯桌要擦、廚房要刷、院子要掃、食材要採買的無知行徑。中餐時,所謂的有效率分工合作,則是落了個手上添刀口、白菜添鮮血的下場。其中還夾雜著丈夫對平日家務不夠即時、機動、有效率的批評指教。

那個理應無事一身輕的星期天,林海音不但紮紮實實忙了一整天,還處理了好幾起緊急狀況。因此,到了晚餐的準備時間,她「一步搶到廚房門口,兩手支撐門柱攔阻着,『你們對我的一番好意,我心領了,晚飯由我一個人來做,請務必答應我這個要求!』」

1955年到2012年,那真心真意的「體貼」與「麻煩」戲碼阿,仍然在家庭生活裡上演。


接下來幾天,娘親順著阿爸的提議,又是燉豬腳、煲雞湯的,開始測試這個新鍋子的能耐。結論是,煮出來的東西軟爛熟透,但香味不足,亦不入味。功夫菜的時間省不得,就是得用着爐火慢慢熬煮,才有那個滋味。

新穎的電子壓力鍋,在初來乍到的四月,密集上場了幾回後,就成了臨時擺放餐桌雜物的處所,時不時頂著餐墊、牙籤,靜靜地杵在日日上工的老舊大同電鍋旁。


【後台】

這個部落格已經被我冷落了超過一年。重新登入,看見新的管理頁面,有種物換星移的感覺。連網域都已被 google 片面更改。

林海音的作品〈今天星期天〉, 收綠于《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麥田出版。

文中林海音的照片,出自這裡

Comments

司儀 said…
話說你爹的價值觀應該也是在1955年前就定型的了,讓我們對於勤小毛的時代多一點樂觀吧~~~ :D:D

(什麼?網域換了?我也不知道。。。)
小勤 said…
也是。勤子樂的時代哦...不知道看不看得到。妳這個長壽人應該看得到倒是。

(本來不是tw 結尾)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我的旅遊癖好們

中暑,請服用 Camera Obscura

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