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 appétit à Marseille
雖然我不愛巴黎,但不代表我討厭整個法國。畢竟我沒有去過法國的每個角落,而且,我的確喜歡法國的某幾個城市。
論文完成之後,是將近一個月的大肆玩樂。司儀、老李跟我,三個人開始緩慢地踏上回家的旅程。我們先到倫敦看音樂劇,然後乘著 Euro Star 到法國。那是我第一次搭火車穿越國境。護照上,海關人員蓋下刻有火車圖樣的章,也打下 19.09.03 的日期。
我們先到 Le Mont Saint-Michel 看羊過馬路,去馬賽吃飽喝足,然後可憐兮兮地搭火車穿過庇里牛斯山脈。我們在西班牙南邊玩了一圈,哥多華、格拉那達、賽維亞、瓦倫西亞、巴賽隆那,發現我可能一輩子都會愛西班牙之後,接著,司儀與老李搭乘噴射機先行離去,我則是拖拖拉拉地去了溫哥華找 Angela 喝冰酒,再經過日本跟小勤媽與小勤姊吃痛風大餐,最後回到台灣。
我選擇馬賽(Marseille)作為這趟旅行記錄的開場,也就是今天長篇大論的主題城市。
**********
到馬賽的第一天,在車站外迎接我們的,是刺眼、招搖的陽光。馬賽是一個海港城市,越靠近港口,地勢越低。車站離港口並不遠,沿著坡度和緩的道路,順勢往低處走,就可以看到閃著粼粼波光的地中海。
我們預定了 Ibis 的三人房,飯店就在車站附近。當日的櫃台工作人員,是一個看起來年紀頗小的白人男孩。我猜應該不超過十八歲。他很認真,並且帶點慌亂地,以英語與我們溝通,辦理住房手續。不知為何,講著講著,他的臉就慢慢地變紅。隨著他臉頰轉紅程度的增加,我忍不住成正比地睜大我的眼睛。我們是有不小心說出什麼會令人很害羞的法語嗎?!這真是我經歷過最害羞的一次 check-in。
司儀詢問臉紅紅的工作人員,哪裡有好喝的馬賽魚湯。他想了一下,在飯店提供的市區地圖上,寫下一家位於港口的餐廳名字。他說,對他而言,這家餐廳的魚湯還不錯。接著我們問哪裡的海灘值得去看看,他就在地圖上圈出一處可以玩水的沙灘。
還好,對話的最後,他的臉色有恢復正常。
我們決定,當天晚餐就去試試老闆推薦的餐廳。傍晚時刻,走在朝向港口的道路上,記憶中的感覺是舒服的。夏天的歐洲,日光逗留得久,即使是晚上六七點,還是可以享受溫和夕陽的自然打光。陽光不至於太刺眼,氣溫也不至於太高,是散步的好時間。
餐廳就在港口邊,可以看見整個港口的景色。我們到的時候,餐廳看起來空蕩蕩,不僅沒有客人,老闆也一副還沒開始做生意的模樣。我們是當晚的第一桌客人。老闆安排我們坐在戶外,在廚房準備的時候,三個人拍起了照片。還好有這麼一個空檔,不然我們又會埋頭猛吃,等到回神要拍照的時候,一切都晚了。
我們每個人點了不一樣的主菜,我點了地中海沙拉,副餐則都點了魚湯。餐廳上菜的步調很慢,老闆顯然並不在意翻桌率。大概等到戶外用餐區坐了五成的客人,老闆才開始準備上菜。而每一道菜之間都有充足的間隔,讓客人們以悠閒的步調用餐。
魚湯裝在略有深度的碟子中上桌了。湯的顏色偏向暗橘色。湯的質地是混濁的,濃而不稠。雖然裡面看不到料頭,卻海味十足。也就是,喝得出魚味,吃不到魚肉。味道嘛,不討人厭,但我沒有很喜歡。 我想,畢竟歐洲人對於湯的想像跟我們不同,做出來的口味,可能就比較不合我胃口。所以,對於遠近馳名的馬賽魚湯,我當時的想法是:不是我的菜。
接下來,我的主菜,則呈現一種鹽巴不用錢的地中海闊氣風格。沙拉裡面加了鯷魚,照理來說應該就夠鹹了,但老闆又在沙拉上頭均勻地撒上一層海鹽。整盤沙拉,呈現非常一致的味道,就是鹹,不過是有層次感的鹹。而且,因為用的是海鹽,所以會有一種甘味,不會死鹹。
雖然菜色不是讓人魂牽夢縈的美味,這一餐,我們仍舊吃得開心。那是一種悠閒的開心。
**********
隔天,主要的行程是沙灘與聖母院,還有一家從 Information Center 工作人員那邊問來的義大利餐廳。
在抵達沙灘之前,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一片廣大的草皮。草皮的盡頭就是海。天空雖然灰濛濛的,但是陽光似乎仍然刺眼。因為照片中老李與司儀依舊戴著太陽眼鏡。走近岸邊,我們脫下鞋子,以地中海為背景,賣力地留下從海中跳起的畫面。有一隻拉步拉多犬走到我旁邊,還讓我摸了摸頭。

後來,我們沿著海岸走,海砂隨著腳步揚起,不斷地跑到鞋子裡。走沒幾步,就必須停下來清一清。我們走上了堤防。風好大,好像我是被風推著走一樣。老李與司儀還走到堤防旁的消波塊上。我喜歡在這裡拍的照片,因為很有“動感”。
離開的時候,我們都穿起了外套。
聖母院 ( Notre-Dame de la Garde),位於馬賽的最高點,建築風格有著南歐的特色。拱門、原頂、深淺交錯的石材,讓這個天主教的宗教建築,有著“回教“的味道。聖母院的入口處,是一段階梯。階梯中段,扶手的盡頭,立著一個雕像,是一個裸體的小孩(or 天使)。她/他坐著,抬起右手,將食指放在嘟起的嘴唇前面,像是要發出「噓...」的聲音,提醒來訪的人們放低音量。
到了聖母院,等於是站在馬賽的至高點,往低處看,可以俯瞰整個馬賽市區,還有港口外的海域。雖然當天雲層有點厚,沒有辦法看見湛藍的天空與海水,但我們可以看到偶而幾束穿透的陽光,撒在海面上,閃閃發亮的景象。

我忘了我們三個是為了什麼事情去 Information Center,反正問著問著就問到了「吃」這件事上頭。Information Center 當天生意很好,好多觀光客在裡頭。負責替我們解答的,是一個臉型瘦長的女性工作人員。她建議我們去一家義大利餐廳,她說那是她喜歡的餐廳之一。她在地圖上畫出了餐廳位置,也給了我們餐廳的名字,然後告訴我們去程的公車路線。反正已經試過魚湯了,換個口味,吃吃義大利菜也不錯,我們想。
我們搭上沿著海岸公路行駛的公車,約莫10分鐘就抵達了離餐廳最近的公車站。下了車,感覺自己站在一個懸空而且荒涼的地方。這一段公路是由橋的架構支撐起來的。我們面對著寬闊的海洋,還有一個很醒目的大型石頭拱門,拱頂的正下方,是一個人形雕塑,像是一個雙手高舉、微微後仰的女神。拱門面海的那一側,刻著一組西元年份的數字。從時間上來看,我們推斷這是一個悼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死傷者的紀念碑。

拱門的對面,也就是公路的另一邊,像是一個小山谷,往下看,會看到一個小港口。記下末班公車的發車時間後,我們沿著路旁的階梯,走到港口邊,開始沿著小路,尋找義大利餐廳。當時約莫是下午五點多吧,港口裡很安靜,路上幾乎就只有我們三個人。照著工作人員給我們的指引,我們來到了餐廳門口,還沒開始營業。湊近一看,真是不巧,店門口寫著今天是公休日。
怎麼辦呢?都已經來了,就近再找家館子吧。小港口鄰近的區域的確有很多餐廳,我們逛了一下後,發現大部分都還沒開始營業,甚至還沒開始準備。最後選定一家就在港口邊的餐廳,因為看到工作人員似乎已經在忙進忙出,問了一下營業時間,其中一位工作人員(好像)解釋七點才開始營業,還問了我們有沒有訂位,我們回答沒有。確定有位子之後,告訴她那我們就等營業時間到再過來。
其實我們也沒別的地方去,就沿著餐廳旁的小路走走看看。那裡還真沒什麼好逛的,在非常仔細地“巡邏”過一家不到10坪的藥房之後,三個人決定坐在路旁的矮柱上,開始乾等。記得老李說,她真的很餓。我跟司儀也沒好到哪裡去。因為餓極,我們開始發散一種等一下如果不大吃特吃今天晚上就會很不爽的虛弱氣勢。
天色漸漸地暗了,我們依照跟店家約定的時間走進餐廳。帶位人員將我們領進二樓,一個比較靠近裡側的位置。雖然不靠窗,但我們還是可以透過大型的落地窗,瞧見些許港口內的景色。餐廳內的裝潢很簡單,方桌、木椅,潔白的桌巾,白色的窗框,黃色的牆壁。挺舒服自在的氣氛。
坐定之後,送上了菜單。打開後,我就傻眼了。因為都是法文,而我的法文剛好非常爛。老李也不會法文。我們當中法文程度最好的司儀,也沒辦法看懂菜單。我們試圖跟工作人員溝通,問問看有沒有英文的菜單。服務我們的男性侍者,一副聽懂我們的意思之後,就從外場消失,等他回來的時候,帶了另一位女性工作人員。就在我們以為可以用英文向這位後來的工作人員點菜的時候,從他們彼此之間對話的氛圍,我們發現好像不是這麼回事。最後兩個人雙雙以一種帶著歉意的表情看著我們。
沒關係,那就瞎點吧!
經過討論(其實是瞎猜)後,司儀與老李兩個人分別點了不一樣的套餐,我則是從 menu 上面選了一個名字有點長、感覺很讚的東西。因為壓根兒不知道自己到底點了什麼,這一餐剛開始的氣氛非常驚險刺激。例如,我一直到快把主菜吃完了以後,才確定我正在吃的是主菜,而不是餐前湯。因為,我的餐點碰巧是著名的馬賽魚湯。
跟前一晚的魚湯不同。這一晚的魚湯,是貨真價實的美味。工作人員用餐車將魚湯與煮得香氣四溢的魚推到餐桌旁,然後當場為顧客乘盤。魚骨已經先行處理過,所以入口只覺得滑嫩,不會有刺嘴的干擾。吃得出來魚很新鮮,所以魚湯自然也很鮮甜。讓我立刻推翻前一日對馬賽魚湯的結論,重新認清美食無國界的道理。
一人份的魚肉,大概就是台灣辦桌時,一條清蒸魚的份量,吃得我好撐。剛開始以為是餐前湯,所以整個受到驚嚇,因為我已經吃不下任何的主菜啦!
至於其他的餐點,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道冷菜,與餐後的起司。那是一道裝在低腳酒杯的精緻冷菜,應該是老李點的套餐中的一個菜色,吃起來冰冰涼涼,嚐得出來是海鮮,但分不清是蝦、魚還是蟹。綿綿滑滑的,又帶點碎冰的沙沙口感,很奇妙。至於起司,是由工作人員以大理石石板端到餐桌旁,請客人選用的餐後點。石板上約莫有二十種的起司,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看起來顏色普通,但吃起來辣辣的起司。
每一樣餐點都令人驚喜(某部份應該是因為不知道到底點了啥)而且好吃。所以我們就很專心地吃、開心地吃,等到想到要拍照的時候,我們連甜點都已經吃完了。只留下我們三個人分別與甜點空盤的合照。
這一餐的滿足,讓我們龍心大悅。所以,吃到後來我們根本就沒在管最後一班公車的發車時間,連用餐時,外面突然下起雷電交加的傾盆大雨,我們也沒放在心上。三個人一派愜意的決定,等一下請老闆幫我們叫一部計程車就好了。不是什麼大問題。
人生嘛,開心最重要~ 這才是 C'est la vie!

**********
週四晚上(10/6/2010),讀書會結束之後,司儀說她最近時不時都還會想到葡萄牙,覺得葡萄牙真是好玩。我說,不只葡萄牙,我常常會想起在歐洲的旅遊片段,尤其是西班牙跟馬賽。司儀笑著說,我們這群人怎麼都沒有拿名片的習慣,不知道還找不找得到這家餐廳。我回答,一定找的到阿,今天晚上就找!
結果,我週四晚上趕著睡覺,沒找著。不過,昨天晚上靠著 google 與 Wikipedia,不到一個小時就找到了這家餐廳的資料!有了 google 與 Wikipedia,人人都是福爾摩斯!
我先用 google 查到了馬賽與魚湯的法文寫法,Marseille 與 Bouillabaisse。接著,到 Wikipeida 查 Marseille 的資訊,想找出那個豎立在公路旁的紀念碑叫什麼名字。在頁面下方的 Photo Gallery 看到了與記憶相重疊的影像,照片下方註明著 ‘War Memorial on the Corniche’。我以 ‘Bouillabaisse Marseille restaurant near War Memorial’ 作為關鍵字進行檢索。查詢結果有點雜亂,我只大略瀏覽了檢索條目,沒有一個一個連結點進去看。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有一個有趣的詞反覆出現,寫作 ‘Fonfon’,但我沒有多想,就任其略過。
所以,我又回到了 Wikipedia 的頁面。正想把捲軸向上帶,從頭看起,瞄到紀念碑正下方照片的圖說中也有 ‘croniche’ 這個字,出於好奇按下了滑鼠鍵,然後...Voila!
每當我發現一個熟悉的畫面,伴隨而來的往往是排山倒海的記憶浪潮。從腦海中湧出的回憶,似乎沖刷著我的每一個細胞,最後變成一股刺刺麻麻的感覺,停留在我的頭皮上。昨天晚上,看到這張照片的那一刻,就是這個感覺。
照片中,建築物看板上的模糊字跡,依稀是...Fonfon!
我在搜尋欄鍵入 ‘ Fonfon Marseille Bouillabaisse’,從搜尋結果中讀到一篇叫做 ‘Fonfon, Marseille’ 的遊記,其中一連串的影像記錄,更加深了我的確信。因為他看到的,幾乎也是記憶中我所看到的。
最後,我找到了餐廳的官方網站,Chez Fonfon: Restaurant de spécialités de poissons et bouillabaisse。
點進「Menu & Carte」,試著找出當時餐點的正確名字,我想應該是 Dans la plus grande tradition Marseillaise 類別裡的第一樣 Bouillabaisse du pêcheur (1 personne),直譯的話,意思是:漁夫的魚湯料理一人份。
查清楚之後,我阿,興奮地睡不著。
【處方備註】
我相信,如果再去一次馬賽,我們一定可以順利找到這家餐廳的。除了最後一張照片出自Wiki 的這裡以外,其他四張應該都是我照的。夜晚那張,拍的時間是剛從餐廳出來,在等計程車的時候,因為下雨,又沒用閃光燈,才會模糊一片。不過,我還是挺喜歡的,so 儘管不清楚還是照放。這篇寫了四千多字。
這大概是我這輩子落最多法文的一次。我已經詞窮了...
論文完成之後,是將近一個月的大肆玩樂。司儀、老李跟我,三個人開始緩慢地踏上回家的旅程。我們先到倫敦看音樂劇,然後乘著 Euro Star 到法國。那是我第一次搭火車穿越國境。護照上,海關人員蓋下刻有火車圖樣的章,也打下 19.09.03 的日期。
我們先到 Le Mont Saint-Michel 看羊過馬路,去馬賽吃飽喝足,然後可憐兮兮地搭火車穿過庇里牛斯山脈。我們在西班牙南邊玩了一圈,哥多華、格拉那達、賽維亞、瓦倫西亞、巴賽隆那,發現我可能一輩子都會愛西班牙之後,接著,司儀與老李搭乘噴射機先行離去,我則是拖拖拉拉地去了溫哥華找 Angela 喝冰酒,再經過日本跟小勤媽與小勤姊吃痛風大餐,最後回到台灣。
我選擇馬賽(Marseille)作為這趟旅行記錄的開場,也就是今天長篇大論的主題城市。
**********
到馬賽的第一天,在車站外迎接我們的,是刺眼、招搖的陽光。馬賽是一個海港城市,越靠近港口,地勢越低。車站離港口並不遠,沿著坡度和緩的道路,順勢往低處走,就可以看到閃著粼粼波光的地中海。
我們預定了 Ibis 的三人房,飯店就在車站附近。當日的櫃台工作人員,是一個看起來年紀頗小的白人男孩。我猜應該不超過十八歲。他很認真,並且帶點慌亂地,以英語與我們溝通,辦理住房手續。不知為何,講著講著,他的臉就慢慢地變紅。隨著他臉頰轉紅程度的增加,我忍不住成正比地睜大我的眼睛。我們是有不小心說出什麼會令人很害羞的法語嗎?!這真是我經歷過最害羞的一次 check-in。
司儀詢問臉紅紅的工作人員,哪裡有好喝的馬賽魚湯。他想了一下,在飯店提供的市區地圖上,寫下一家位於港口的餐廳名字。他說,對他而言,這家餐廳的魚湯還不錯。接著我們問哪裡的海灘值得去看看,他就在地圖上圈出一處可以玩水的沙灘。
還好,對話的最後,他的臉色有恢復正常。
我們決定,當天晚餐就去試試老闆推薦的餐廳。傍晚時刻,走在朝向港口的道路上,記憶中的感覺是舒服的。夏天的歐洲,日光逗留得久,即使是晚上六七點,還是可以享受溫和夕陽的自然打光。陽光不至於太刺眼,氣溫也不至於太高,是散步的好時間。
餐廳就在港口邊,可以看見整個港口的景色。我們到的時候,餐廳看起來空蕩蕩,不僅沒有客人,老闆也一副還沒開始做生意的模樣。我們是當晚的第一桌客人。老闆安排我們坐在戶外,在廚房準備的時候,三個人拍起了照片。還好有這麼一個空檔,不然我們又會埋頭猛吃,等到回神要拍照的時候,一切都晚了。
我們每個人點了不一樣的主菜,我點了地中海沙拉,副餐則都點了魚湯。餐廳上菜的步調很慢,老闆顯然並不在意翻桌率。大概等到戶外用餐區坐了五成的客人,老闆才開始準備上菜。而每一道菜之間都有充足的間隔,讓客人們以悠閒的步調用餐。
魚湯裝在略有深度的碟子中上桌了。湯的顏色偏向暗橘色。湯的質地是混濁的,濃而不稠。雖然裡面看不到料頭,卻海味十足。也就是,喝得出魚味,吃不到魚肉。味道嘛,不討人厭,但我沒有很喜歡。 我想,畢竟歐洲人對於湯的想像跟我們不同,做出來的口味,可能就比較不合我胃口。所以,對於遠近馳名的馬賽魚湯,我當時的想法是:不是我的菜。
接下來,我的主菜,則呈現一種鹽巴不用錢的地中海闊氣風格。沙拉裡面加了鯷魚,照理來說應該就夠鹹了,但老闆又在沙拉上頭均勻地撒上一層海鹽。整盤沙拉,呈現非常一致的味道,就是鹹,不過是有層次感的鹹。而且,因為用的是海鹽,所以會有一種甘味,不會死鹹。
雖然菜色不是讓人魂牽夢縈的美味,這一餐,我們仍舊吃得開心。那是一種悠閒的開心。
**********
隔天,主要的行程是沙灘與聖母院,還有一家從 Information Center 工作人員那邊問來的義大利餐廳。
在抵達沙灘之前,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一片廣大的草皮。草皮的盡頭就是海。天空雖然灰濛濛的,但是陽光似乎仍然刺眼。因為照片中老李與司儀依舊戴著太陽眼鏡。走近岸邊,我們脫下鞋子,以地中海為背景,賣力地留下從海中跳起的畫面。有一隻拉步拉多犬走到我旁邊,還讓我摸了摸頭。
後來,我們沿著海岸走,海砂隨著腳步揚起,不斷地跑到鞋子裡。走沒幾步,就必須停下來清一清。我們走上了堤防。風好大,好像我是被風推著走一樣。老李與司儀還走到堤防旁的消波塊上。我喜歡在這裡拍的照片,因為很有“動感”。
離開的時候,我們都穿起了外套。
聖母院 ( Notre-Dame de la Garde),位於馬賽的最高點,建築風格有著南歐的特色。拱門、原頂、深淺交錯的石材,讓這個天主教的宗教建築,有著“回教“的味道。聖母院的入口處,是一段階梯。階梯中段,扶手的盡頭,立著一個雕像,是一個裸體的小孩(or 天使)。她/他坐著,抬起右手,將食指放在嘟起的嘴唇前面,像是要發出「噓...」的聲音,提醒來訪的人們放低音量。
到了聖母院,等於是站在馬賽的至高點,往低處看,可以俯瞰整個馬賽市區,還有港口外的海域。雖然當天雲層有點厚,沒有辦法看見湛藍的天空與海水,但我們可以看到偶而幾束穿透的陽光,撒在海面上,閃閃發亮的景象。
我忘了我們三個是為了什麼事情去 Information Center,反正問著問著就問到了「吃」這件事上頭。Information Center 當天生意很好,好多觀光客在裡頭。負責替我們解答的,是一個臉型瘦長的女性工作人員。她建議我們去一家義大利餐廳,她說那是她喜歡的餐廳之一。她在地圖上畫出了餐廳位置,也給了我們餐廳的名字,然後告訴我們去程的公車路線。反正已經試過魚湯了,換個口味,吃吃義大利菜也不錯,我們想。
我們搭上沿著海岸公路行駛的公車,約莫10分鐘就抵達了離餐廳最近的公車站。下了車,感覺自己站在一個懸空而且荒涼的地方。這一段公路是由橋的架構支撐起來的。我們面對著寬闊的海洋,還有一個很醒目的大型石頭拱門,拱頂的正下方,是一個人形雕塑,像是一個雙手高舉、微微後仰的女神。拱門面海的那一側,刻著一組西元年份的數字。從時間上來看,我們推斷這是一個悼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死傷者的紀念碑。
拱門的對面,也就是公路的另一邊,像是一個小山谷,往下看,會看到一個小港口。記下末班公車的發車時間後,我們沿著路旁的階梯,走到港口邊,開始沿著小路,尋找義大利餐廳。當時約莫是下午五點多吧,港口裡很安靜,路上幾乎就只有我們三個人。照著工作人員給我們的指引,我們來到了餐廳門口,還沒開始營業。湊近一看,真是不巧,店門口寫著今天是公休日。
怎麼辦呢?都已經來了,就近再找家館子吧。小港口鄰近的區域的確有很多餐廳,我們逛了一下後,發現大部分都還沒開始營業,甚至還沒開始準備。最後選定一家就在港口邊的餐廳,因為看到工作人員似乎已經在忙進忙出,問了一下營業時間,其中一位工作人員(好像)解釋七點才開始營業,還問了我們有沒有訂位,我們回答沒有。確定有位子之後,告訴她那我們就等營業時間到再過來。
其實我們也沒別的地方去,就沿著餐廳旁的小路走走看看。那裡還真沒什麼好逛的,在非常仔細地“巡邏”過一家不到10坪的藥房之後,三個人決定坐在路旁的矮柱上,開始乾等。記得老李說,她真的很餓。我跟司儀也沒好到哪裡去。因為餓極,我們開始發散一種等一下如果不大吃特吃今天晚上就會很不爽的虛弱氣勢。
天色漸漸地暗了,我們依照跟店家約定的時間走進餐廳。帶位人員將我們領進二樓,一個比較靠近裡側的位置。雖然不靠窗,但我們還是可以透過大型的落地窗,瞧見些許港口內的景色。餐廳內的裝潢很簡單,方桌、木椅,潔白的桌巾,白色的窗框,黃色的牆壁。挺舒服自在的氣氛。
坐定之後,送上了菜單。打開後,我就傻眼了。因為都是法文,而我的法文剛好非常爛。老李也不會法文。我們當中法文程度最好的司儀,也沒辦法看懂菜單。我們試圖跟工作人員溝通,問問看有沒有英文的菜單。服務我們的男性侍者,一副聽懂我們的意思之後,就從外場消失,等他回來的時候,帶了另一位女性工作人員。就在我們以為可以用英文向這位後來的工作人員點菜的時候,從他們彼此之間對話的氛圍,我們發現好像不是這麼回事。最後兩個人雙雙以一種帶著歉意的表情看著我們。
沒關係,那就瞎點吧!
經過討論(其實是瞎猜)後,司儀與老李兩個人分別點了不一樣的套餐,我則是從 menu 上面選了一個名字有點長、感覺很讚的東西。因為壓根兒不知道自己到底點了什麼,這一餐剛開始的氣氛非常驚險刺激。例如,我一直到快把主菜吃完了以後,才確定我正在吃的是主菜,而不是餐前湯。因為,我的餐點碰巧是著名的馬賽魚湯。
跟前一晚的魚湯不同。這一晚的魚湯,是貨真價實的美味。工作人員用餐車將魚湯與煮得香氣四溢的魚推到餐桌旁,然後當場為顧客乘盤。魚骨已經先行處理過,所以入口只覺得滑嫩,不會有刺嘴的干擾。吃得出來魚很新鮮,所以魚湯自然也很鮮甜。讓我立刻推翻前一日對馬賽魚湯的結論,重新認清美食無國界的道理。
一人份的魚肉,大概就是台灣辦桌時,一條清蒸魚的份量,吃得我好撐。剛開始以為是餐前湯,所以整個受到驚嚇,因為我已經吃不下任何的主菜啦!
至於其他的餐點,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道冷菜,與餐後的起司。那是一道裝在低腳酒杯的精緻冷菜,應該是老李點的套餐中的一個菜色,吃起來冰冰涼涼,嚐得出來是海鮮,但分不清是蝦、魚還是蟹。綿綿滑滑的,又帶點碎冰的沙沙口感,很奇妙。至於起司,是由工作人員以大理石石板端到餐桌旁,請客人選用的餐後點。石板上約莫有二十種的起司,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看起來顏色普通,但吃起來辣辣的起司。
每一樣餐點都令人驚喜(某部份應該是因為不知道到底點了啥)而且好吃。所以我們就很專心地吃、開心地吃,等到想到要拍照的時候,我們連甜點都已經吃完了。只留下我們三個人分別與甜點空盤的合照。
這一餐的滿足,讓我們龍心大悅。所以,吃到後來我們根本就沒在管最後一班公車的發車時間,連用餐時,外面突然下起雷電交加的傾盆大雨,我們也沒放在心上。三個人一派愜意的決定,等一下請老闆幫我們叫一部計程車就好了。不是什麼大問題。
人生嘛,開心最重要~ 這才是 C'est la vie!
**********
週四晚上(10/6/2010),讀書會結束之後,司儀說她最近時不時都還會想到葡萄牙,覺得葡萄牙真是好玩。我說,不只葡萄牙,我常常會想起在歐洲的旅遊片段,尤其是西班牙跟馬賽。司儀笑著說,我們這群人怎麼都沒有拿名片的習慣,不知道還找不找得到這家餐廳。我回答,一定找的到阿,今天晚上就找!
結果,我週四晚上趕著睡覺,沒找著。不過,昨天晚上靠著 google 與 Wikipedia,不到一個小時就找到了這家餐廳的資料!有了 google 與 Wikipedia,人人都是福爾摩斯!
我先用 google 查到了馬賽與魚湯的法文寫法,Marseille 與 Bouillabaisse。接著,到 Wikipeida 查 Marseille 的資訊,想找出那個豎立在公路旁的紀念碑叫什麼名字。在頁面下方的 Photo Gallery 看到了與記憶相重疊的影像,照片下方註明著 ‘War Memorial on the Corniche’。我以 ‘Bouillabaisse Marseille restaurant near War Memorial’ 作為關鍵字進行檢索。查詢結果有點雜亂,我只大略瀏覽了檢索條目,沒有一個一個連結點進去看。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有一個有趣的詞反覆出現,寫作 ‘Fonfon’,但我沒有多想,就任其略過。
所以,我又回到了 Wikipedia 的頁面。正想把捲軸向上帶,從頭看起,瞄到紀念碑正下方照片的圖說中也有 ‘croniche’ 這個字,出於好奇按下了滑鼠鍵,然後...Voila!

我幾乎可以確定那個有著黃色外牆、藍色看板、白色陽台的建築物,就是那間棒極了的餐廳。
每當我發現一個熟悉的畫面,伴隨而來的往往是排山倒海的記憶浪潮。從腦海中湧出的回憶,似乎沖刷著我的每一個細胞,最後變成一股刺刺麻麻的感覺,停留在我的頭皮上。昨天晚上,看到這張照片的那一刻,就是這個感覺。
照片中,建築物看板上的模糊字跡,依稀是...Fonfon!
我在搜尋欄鍵入 ‘ Fonfon Marseille Bouillabaisse’,從搜尋結果中讀到一篇叫做 ‘Fonfon, Marseille’ 的遊記,其中一連串的影像記錄,更加深了我的確信。因為他看到的,幾乎也是記憶中我所看到的。
最後,我找到了餐廳的官方網站,Chez Fonfon: Restaurant de spécialités de poissons et bouillabaisse。
點進「Menu & Carte」,試著找出當時餐點的正確名字,我想應該是 Dans la plus grande tradition Marseillaise 類別裡的第一樣 Bouillabaisse du pêcheur (1 personne),直譯的話,意思是:漁夫的魚湯料理一人份。
查清楚之後,我阿,興奮地睡不著。
【處方備註】
我相信,如果再去一次馬賽,我們一定可以順利找到這家餐廳的。除了最後一張照片出自Wiki 的這裡以外,其他四張應該都是我照的。夜晚那張,拍的時間是剛從餐廳出來,在等計程車的時候,因為下雨,又沒用閃光燈,才會模糊一片。不過,我還是挺喜歡的,so 儘管不清楚還是照放。這篇寫了四千多字。
這大概是我這輩子落最多法文的一次。我已經詞窮了...
Comments
我的天啊!!!你居然找到了!!!!:D:D:D
OH MEIN GOTT!!!! Du hast das gefunden!!!! :D:D:D
(太驚訝了,寫到中文才發現自己正在用不同語言表達我的驚訝!!!)
原來,那是一家,人人都說讚的餐廳啊!!!!
還有美食部落客(自己解讀)的站台,一定要再去的啊!!!!
感謝谷歌大神,連這都找得到,
還有你實在太厲害了,跟谷歌兩個人根本就可以合作開偵探社~~ :D
昨天晚上找到的時候,我自己也是超驚訝的阿!!!好店果然不寂寞,才能在茫茫網海重新找到它!
居然有 shuttle bus!?絕對一定要再去大吃大喝的阿!
「每當我發現一個熟悉的畫面,伴隨而來的往往是排山倒海的記憶浪潮。從腦海中湧出的回憶,似乎沖刷著我的每一個細胞,最後變成一股刺刺麻麻的感覺,停留在我的頭皮上。昨天晚上,看到這張照片的那一刻,就是這個感覺。」
我想,這就是高潮吧! :D:D:D
我真的好容易高潮喔!!!: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