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ly, 2009

Überraschung Ⅱ

Image
四張興奮的臉孔,出現在外表看似倉庫的青年旅社裡。幫我們辦理入住手續的櫃台工作人員,是一個年輕的男孩子。我們運氣非常好,有空房!工作人員盡責的告知住宿的相關事項,並且建議我們購買青年旅社的折扣卡。依據司儀的記憶,一個人一個晚上的住宿費用,折算下來,大約二十歐元左右,合情合理,或者應該說,物超所值。 其實,依照我們當時的精神狀況,光想到能夠住在魯爾工業區裡,哪怕是睡在一個晚上要價一百歐元的露營區,我們可能都會中邪地立即答應。 領了四人房的鑰匙,各自拿著行李,上了樓。穿越寬敞的廊道,我們的房間就在一扇厚重的鐵門之後。 因為上一次的旅行城市是法國巴黎,住宿品質是難民等級,所以一推開房門,我們四個人立刻全自動地切換至「鄉巴佬模式」。 「房間好大!」 房間的空間呈長方形,擺放兩組上下鋪的床架、一張方桌、四張椅子之後,仍舊有多餘的空間放置行李,順便讓房客在地上打滾。房間的採光很好。窗戶的位置讓人無可挑剔。 傢具都是木製的,在充足的光線下,賞心悅目。 「有多的床位耶!」 每張下鋪的下方,都有一張子床。要使用的時候,像拉抽屜一樣拉出來就好。超順手,一點都不費力。當備份床位、或者坐墊兩相宜。老爺立刻測試了子床的舒適度,perfekt! 「廁所也好大間!」 房間裡擁有專屬的衛浴設備,乾溼分離。不僅乾淨、明亮,還有夠大。大到我們四個人可以同時刷牙、同時洗澡、同時做體操。只差不能同時上廁所,畢竟馬桶只有一個,而屁股有四個。 「床板是有彈性的、很高級的那種!」 千萬不要懷疑這句話的真實性。這句話是我說的。在說之前,我可是千真萬確、大費周章地爬到上鋪,把床墊掀開,好好的研究過(請不要追問我,為什麼會想到把床墊掀起來)。床板不是薄薄的一片木板,是一根根的床底板條,而且是有弧度的那種。微微向上拱起的木條,可以緩衝身體重量與動作所產生的作用力,讓床睡起來更有彈性、更舒服。 不僅如此,這間青年旅社在早餐項目,也有非常優異的表現。 ********** 通常,我不太吃早餐,因為容易拉肚子。要吃的話,不能一起床就吃,得把用餐時間往後挪。可能是因為我的腸胃比較會賴床,太早分配工作,她們會不爽。 所以,一如以往的,在魯爾工業區迎接的第一個早晨,我自動放棄享用青年旅社早餐的權利。 沒想到,光是吃頓早餐,就讓老爺、司儀、老李被業務行銷人員附身。尤其是司儀,彷彿是購物頻道的主持人,對我強力推銷,一直說這家青年旅社的早...

Überraschung Ⅰ

Image
我喜歡看漫畫,以日本漫畫為大宗。漫畫的類型無所謂,只要不是畫得太亂外加陰森的鬼怪系列就好。我是很注重睡眠與夢境品質的。 在眾多喜歡的漫畫家裡面,其中一位是成田美名子。她編的故事,常常涉及文化與種族的議題。國高中時代的我,還沒有太多的遊歷經驗,因此,她的作品往往讓我大開眼界。 成田美名子的作品中,有一部叫做《Alexandrite》。主角 Alexandra Levine 是多國混血(真的很多國,橫跨各大洲,記得有一國是希臘)的美國人,就讀哥倫比亞大學,平時兼差當平面模特兒,並且擁有黑帶的空手道實力。故事的主線,是主角對於友情、親情、愛情關係的體認,還有對自我的探索。 裡面有一個橋段,描寫 Alexandra 在夜裡走在街道上,看見某棟建築物的櫥窗,展示著某一品牌服飾的大型宣傳照。每一張宣傳照,都是一連串連續動作當中的某個靜止畫面。照片中的模特兒,擺出非常俐落且大幅度的姿勢。仔細觀察,那些都是空手道的動作。而且,顯然被拍的人非常厲害,是個高手。他加快腳步,沿著櫥窗,用自己的視線將一個個定格畫面串連起來。直到最後一個櫥窗。那是一張非常清楚的特寫照片。照片中的人是他自己。 那是他某一次模特兒工作的成果。拍照時 Alexandra 很緊張,於是,攝影師請他隨意動一動,熟悉的運動姿勢也可以。所以,他就在攝影棚裡練起了空手道。 當漫畫裡的主角,驚訝於這樣一個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人生經驗:以全然他人的角度去評價自己。作為讀者的我,免不了出現羨慕與好奇的心情。 所以,各位阿,如果哪一天我失憶了,麻煩大家記得把我寫過的東西拿給我讀一讀。看我會不會覺得很棒。 人生走到現在,我還是沒有用客觀的立場去欣賞一個人,最後發現那個人就是自己的經驗。不過,倒是體驗過一個有一點點類似的驚喜狀況。 我一直很想去一個地方,沒想到,發現自己已經站在那裡。 ********** 在還沒有去德國之前,我就對德國的印象非常好。精確一點說,應該是對德國的環保建材與工法印象超好。主要的原因,是公共電視製作的節目《 城市的遠見 》。它花了兩集的的時間,介紹魯爾工業區。在看節目之前,我對魯爾工業區的原始印象,侷限在地理課本的寥寥數語。它有大量的煤礦礦藏,是德國工業的心臟。不痛不癢,沒啥感覺。別人家的土地上挖到再多的金子,也是別人家的事。 但是,改造後的魯爾工業區就不同了。 從1989年開始, 國際建築博覽會(Interna...

障礙門檻

Image
除了因為自身的“社會化”不足,讓我懷疑自己不是地球人以外,其實我也曾大膽猜想,人類根本就不是地球的原生物種,而是外來生物。 理由很簡單,外來物種因為缺少天敵,多半都會對本土的物種與環境造成威脅。人類真的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看看雨林剩多少,數數因人為災害而瀕臨或已經絕種的動植物,量量臭氧層的破洞範圍,很難不懷疑!再加上,我們這麼喜歡相互歧視,區分出我族/他者,按照恐同症的邏輯,一定是心裡有鬼。我們壓根兒就是“異類”。 人類改變環境來適應自己,而很少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但是,事情總(起碼)有一體兩面。正因為握有改變環境的能力,人類同時也有本錢與責任創造美好的、永續的生活環境。 因此,在現代生活形態裡,我認為概念上,不應該有所謂的 “disabled body”,只會有 challenging environment。如果善用對環境的支配力與空間的創造力,我們可以將環境因素對生活造成的障礙減到最低,讓每一個人享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但是,很不幸地,最近捷運內湖線的通車,是一個最佳的反面例證。 根據公共電視7月7日的新聞報導,殘障聯盟和視障朋友親自到松山機場站,檢驗內湖捷運的空間規劃與設施配置。結果,是不及格。上不了車、廁所關不了門、求救鈴按不到、服務鈴找不到。最基本的環境條件一一落空。而不成比例的乘客數量與列車運量,更是讓尖峰時刻的捷運,成了最不愉快的城市交通記憶。 為什麼是市民與民間團體在幫捷運局檢驗、檢討空間規劃與設施配置?到底是誰領薪水? 內湖捷運通車,徹底的點醒我,台北捷運的設計,充滿著「有就是好的」敷衍想法。有電梯,但是總是設在不起眼的偏僻角落;有規劃動線,但是並不流暢;有標示,但是只會讓旅客迷失方向。對,我們有了捷運,但是是否讓人滿意? 捷運台北車站,當仁不讓的,是一個經典。如果妳/你不是對捷運系統熟門熟路的市民,而是初來乍到的城市新鮮人,很難不在捷運台北車站裡面感到困惑。作為捷運系統、客運、台鐵、高鐵之間的轉運樞紐,人多,已經是捷運台北車站的常態。而站內的動線規劃,往往讓人潮卡在紅線與藍線轉乘的區塊。在站內行走,活像是要穿越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只是沒有線道、紅綠燈與交通警察的輔助。我相信,即使有了那些,在捷運有限的空間裡,情況並不會變好。 再加上多頭馬車的標示,常常看見旅客抬頭駐足,試圖搞清楚究竟現在的位置在哪?應該往哪走? 在捷運剛開通的時候,家人久居國外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