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瞬‧竹林中
我又再度來到這熟悉的場景。被人領進這個幾乎禁錮我一生的位子。
總共幾回了呢?連應當最清楚答案的自己,一時之間都說不準。我知道自己背負清楚計算的責任,畢竟這一切,都攸關我這條賤命,在生與死的兩極中擺盪的最終歸途。
『滿腹閒愁,數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我不是什麼大人物,沒念過什麼書,更不用談什麼專業,但是,我總愛在心裡自嘲,憑著大半生出入法庭的時間,我想,我也可以稱作是另類的法律專家了吧。
重要人物們一個個就坐。
握有最高權力的法官,坐在廳堂的至高點,和我相對。畢竟他是負責做決定的人,有責任坐在一個可以看著我眼睛的位置,當著我的面,說出最後判決。法官和我之間的距離,有些微妙。說近不近,說遠不遠。就恰恰是看得到彼此五官,卻看不清彼此表情的距離。
比法官位置稍低一些,坐的是書記和通譯。他們是不說話的。每次開庭,時間都不算短,他們總要維持沈著一張臉的表情,從開始到最後。不知道他們心裡怎麼想。怎麼想這個案子?怎麼想我這個人?
也或者,就如他們臉上的表情,其實他們什麼也沒想,我這條拖磨的命,對他們而言,也就只是工作的一頁。
『莫不是八字該載著一世憂,誰似我無盡頭。』
在我和法官之間,檢察官和律師們,面對面坐著。壁壘分明。
律師幫被告說話,檢察官幫受害者說話。有些時候,甚至可以說是大部分的時候,我是不明白他們話裡的意思的。這一切的最初,我總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以為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經歷過這些年,才知道是我太天真。法庭上爭的,來來往往,不是只有事實。要爭的,更多的在於事實之外。
『莫不是前世裡燒香不到頭,今也波生招禍尤。』
最後,是我的位置。我其實不討厭現下坐的地方,甚至有點喜歡。
不是因為我習慣當個被告。而是因為我的座位後面,就是旁聽席。那是一般人坐的地方。 雖然我不能回頭,可是偶而還是能微微的聽到他們說話的聲音。那個時候,我就會用他們的存在來提醒自己,我的位置和一般民眾只有一線之隔,在終局判決前,我跟他們是一樣的。
開始了。
『空悲戚,沒理會,人生死是輪迴。』
照例,法官問我們三人有沒有話要說。說是要說,但是,能說的、要說的、想說的,也不過就是那些。我們會說,只是不知道說了有沒有用。這個法庭判的是我們的生死,但是,我們說的話,卻是最無關痛癢。
法官請律師發言。那位我熟悉的老人家緩緩站起。他穿著這此生不卸的衣袍,扮演著早已熟爛的角色。
『不告官司只告天,心中怨氣口難言。』
想一想,他的生命與我的,已交錯了十七年。我們不是朋友、不是家人。但是,他相信我,我相信他。
聽說最初,他不願意接這個案子。拒絕的原因我能理解。誰想幫狼心狗肺的死囚辯護呢?後來,他改變心意。改變的理由很單純,他說他被我家人的誠懇說服。聽起來是有點可笑,但是我很感動。
那時候,我簡直不敢相信。除了最親近的家人,居然有其他跟我非親非故的人,願意相信我的清白,而且,還是個律師。
『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頃刻間遊魂先赴森羅殿,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
這回,換檢察官發言。她的語調平坦,甚至可以說是平淡。字句在出口前,就先洗淨了所有含有情感的瑕疵。聽起來不帶感情,但是頓點分明。像是朗誦劇本一樣,手持事先擬好的答辯稿,一字一句緩慢的讀出。
是事不關己所以公正,抑或事不關己所以冷峻?
我好想知道,檢察官在跟被害者家屬溝通的時候,是不是也是這樣不帶感情?他們是不是會慷慨激昂的,訴說一定要將我們繩之以法的雄心壯志?
受害者家屬,正透過檢察官,表達他們不願意提供場地以進行犯罪模擬的意見。我懂得他們的難處。事情過了這麼久,我們卻一直在原地打轉。死人不得安息,活人不得安寧。
『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塗了盜跖顏淵。』
他們眼裡的痛苦,在我家人的臉上,同樣看得到。
有沒有可能,他們也會暗地裡思量,也許,我們三個不是真正的兇手?真正的正義,就算索了我們的命也是討不到的。
我很尊敬幫我們說話的律師們,尤其是我的辯護律師。不是因為他不拿錢,義務幫我辯護,而是因為他的堅持。
有一陣子,我搞不清楚我是誰。人一孤獨,就容易胡思亂想,至少我是這樣。我想不透我的人生為何走到這個地步。我不知道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我,是被害者家屬口中罪無可赦的大惡人?是檢察官眼裡無翻身可能的死囚?媒體讚揚的司法鬥士?
回首過去十幾年空轉的人生,我真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是。這種心裡空洞洞的滋味,恐怕只有被害者能體會。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堪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我都快要忘記自己是清白的時候,卻還是有位老人家,在法庭裡挺直腰桿,鏗鏘有力的幫我爭取苟活的機會。
在法庭裡,看著老律師激動發言的背影,我會忍不住鼻酸。心裡冒出一股衝動,想問問他老人家,您怎麼知道我是無辜的?當我自己都快要無從堅持。
去年十一月,最高法院撤銷了死刑判決。讓我看到了夢想實現的一縷天光。但是,同時,我也很怕。更二審的路途很遙遠,誰也猜不透最後我們會落得個什麼下場。
建和曾經說,這個案子對他而言已經結束了。我很佩服他,因為他已經看開。
一個人一輩子能夠有多少可能性?而我還來不來得及?每每開庭,當我看著除了我們三人以外,那些擁有來去自由的人,我就會想到這些問題。他們的人生在社會裡延續著,而我,雖然活著,卻像漂流在真空宇宙的孤獨物體。我的生命在被認定涉案的那天起,停擺了。雖然呼吸著,卻很空虛。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不須長富貴,安樂是神仙。』
我的人生角色,自1991年8月15日之後,就只有一個。
我只能,在法庭中,靜靜地坐著。期許自己耐心等待 。
【處方備註】
最近很忙,沒時間寫文章。可是,明明自己不久前才跟愛瑪承諾不能懈怠,2008年最後一個月只產出一篇,不甘願。因此,投機放上舊東西。
文中,『』部份,係摘錄自元代關漢卿的作品,「竇娥冤」。文章標題的最後三字,是仿效自芥川龍之介的名著「竹藪中」。芥川早已參透了法庭審判場景的弔詭。各說各話的寫作手法,除了諷喻案件事實的難尋,更挑戰了事發之後,絕對客觀事實再現的可能性。畢竟,使法庭運作的不是其他,而是人。
柏拉圖曾經說過一個故事。有三個人被綁縛在洞穴中,動也不能動,背對著出口。他們的背後有一盆火。三個人沒辦法轉頭看清彼此的面貌,也無從得知洞穴外世界的樣態,只能依據搖曳火光映照出的陰影,建構出主觀的真實。有一天,其中一人掙脫了枷鎖,跑出洞穴,親眼看見了真實世界。於是,他跑回去,努力地描述所見所聞,希望讓另外兩個人也知道真實的樣貌。但是,從未出過洞穴的兩個人,怎麼也不相信他,仍堅持牆上的投影,才是所謂的真實。
自去年夏天,正式接觸法律之後,我常常想起這個故事。
【延伸處方】
莊林勳-等待著一份完全屬於我的生活
蘇建和-在我心裡,蘇案已結束!
蘇友辰-蘇建和案答客問
總共幾回了呢?連應當最清楚答案的自己,一時之間都說不準。我知道自己背負清楚計算的責任,畢竟這一切,都攸關我這條賤命,在生與死的兩極中擺盪的最終歸途。
『滿腹閒愁,數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我不是什麼大人物,沒念過什麼書,更不用談什麼專業,但是,我總愛在心裡自嘲,憑著大半生出入法庭的時間,我想,我也可以稱作是另類的法律專家了吧。
重要人物們一個個就坐。
握有最高權力的法官,坐在廳堂的至高點,和我相對。畢竟他是負責做決定的人,有責任坐在一個可以看著我眼睛的位置,當著我的面,說出最後判決。法官和我之間的距離,有些微妙。說近不近,說遠不遠。就恰恰是看得到彼此五官,卻看不清彼此表情的距離。
比法官位置稍低一些,坐的是書記和通譯。他們是不說話的。每次開庭,時間都不算短,他們總要維持沈著一張臉的表情,從開始到最後。不知道他們心裡怎麼想。怎麼想這個案子?怎麼想我這個人?
也或者,就如他們臉上的表情,其實他們什麼也沒想,我這條拖磨的命,對他們而言,也就只是工作的一頁。
『莫不是八字該載著一世憂,誰似我無盡頭。』
在我和法官之間,檢察官和律師們,面對面坐著。壁壘分明。
律師幫被告說話,檢察官幫受害者說話。有些時候,甚至可以說是大部分的時候,我是不明白他們話裡的意思的。這一切的最初,我總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以為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經歷過這些年,才知道是我太天真。法庭上爭的,來來往往,不是只有事實。要爭的,更多的在於事實之外。
『莫不是前世裡燒香不到頭,今也波生招禍尤。』
最後,是我的位置。我其實不討厭現下坐的地方,甚至有點喜歡。
不是因為我習慣當個被告。而是因為我的座位後面,就是旁聽席。那是一般人坐的地方。 雖然我不能回頭,可是偶而還是能微微的聽到他們說話的聲音。那個時候,我就會用他們的存在來提醒自己,我的位置和一般民眾只有一線之隔,在終局判決前,我跟他們是一樣的。
開始了。
『空悲戚,沒理會,人生死是輪迴。』
照例,法官問我們三人有沒有話要說。說是要說,但是,能說的、要說的、想說的,也不過就是那些。我們會說,只是不知道說了有沒有用。這個法庭判的是我們的生死,但是,我們說的話,卻是最無關痛癢。
法官請律師發言。那位我熟悉的老人家緩緩站起。他穿著這此生不卸的衣袍,扮演著早已熟爛的角色。
『不告官司只告天,心中怨氣口難言。』
想一想,他的生命與我的,已交錯了十七年。我們不是朋友、不是家人。但是,他相信我,我相信他。
聽說最初,他不願意接這個案子。拒絕的原因我能理解。誰想幫狼心狗肺的死囚辯護呢?後來,他改變心意。改變的理由很單純,他說他被我家人的誠懇說服。聽起來是有點可笑,但是我很感動。
那時候,我簡直不敢相信。除了最親近的家人,居然有其他跟我非親非故的人,願意相信我的清白,而且,還是個律師。
『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頃刻間遊魂先赴森羅殿,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
這回,換檢察官發言。她的語調平坦,甚至可以說是平淡。字句在出口前,就先洗淨了所有含有情感的瑕疵。聽起來不帶感情,但是頓點分明。像是朗誦劇本一樣,手持事先擬好的答辯稿,一字一句緩慢的讀出。
是事不關己所以公正,抑或事不關己所以冷峻?
我好想知道,檢察官在跟被害者家屬溝通的時候,是不是也是這樣不帶感情?他們是不是會慷慨激昂的,訴說一定要將我們繩之以法的雄心壯志?
受害者家屬,正透過檢察官,表達他們不願意提供場地以進行犯罪模擬的意見。我懂得他們的難處。事情過了這麼久,我們卻一直在原地打轉。死人不得安息,活人不得安寧。
『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塗了盜跖顏淵。』
他們眼裡的痛苦,在我家人的臉上,同樣看得到。
有沒有可能,他們也會暗地裡思量,也許,我們三個不是真正的兇手?真正的正義,就算索了我們的命也是討不到的。
我很尊敬幫我們說話的律師們,尤其是我的辯護律師。不是因為他不拿錢,義務幫我辯護,而是因為他的堅持。
有一陣子,我搞不清楚我是誰。人一孤獨,就容易胡思亂想,至少我是這樣。我想不透我的人生為何走到這個地步。我不知道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我,是被害者家屬口中罪無可赦的大惡人?是檢察官眼裡無翻身可能的死囚?媒體讚揚的司法鬥士?
回首過去十幾年空轉的人生,我真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是。這種心裡空洞洞的滋味,恐怕只有被害者能體會。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堪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我都快要忘記自己是清白的時候,卻還是有位老人家,在法庭裡挺直腰桿,鏗鏘有力的幫我爭取苟活的機會。
在法庭裡,看著老律師激動發言的背影,我會忍不住鼻酸。心裡冒出一股衝動,想問問他老人家,您怎麼知道我是無辜的?當我自己都快要無從堅持。
去年十一月,最高法院撤銷了死刑判決。讓我看到了夢想實現的一縷天光。但是,同時,我也很怕。更二審的路途很遙遠,誰也猜不透最後我們會落得個什麼下場。
建和曾經說,這個案子對他而言已經結束了。我很佩服他,因為他已經看開。
一個人一輩子能夠有多少可能性?而我還來不來得及?每每開庭,當我看著除了我們三人以外,那些擁有來去自由的人,我就會想到這些問題。他們的人生在社會裡延續著,而我,雖然活著,卻像漂流在真空宇宙的孤獨物體。我的生命在被認定涉案的那天起,停擺了。雖然呼吸著,卻很空虛。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不須長富貴,安樂是神仙。』
我的人生角色,自1991年8月15日之後,就只有一個。
我只能,在法庭中,靜靜地坐著。期許自己耐心等待 。
【處方備註】
最近很忙,沒時間寫文章。可是,明明自己不久前才跟愛瑪承諾不能懈怠,2008年最後一個月只產出一篇,不甘願。因此,投機放上舊東西。
文中,『』部份,係摘錄自元代關漢卿的作品,「竇娥冤」。文章標題的最後三字,是仿效自芥川龍之介的名著「竹藪中」。芥川早已參透了法庭審判場景的弔詭。各說各話的寫作手法,除了諷喻案件事實的難尋,更挑戰了事發之後,絕對客觀事實再現的可能性。畢竟,使法庭運作的不是其他,而是人。
柏拉圖曾經說過一個故事。有三個人被綁縛在洞穴中,動也不能動,背對著出口。他們的背後有一盆火。三個人沒辦法轉頭看清彼此的面貌,也無從得知洞穴外世界的樣態,只能依據搖曳火光映照出的陰影,建構出主觀的真實。有一天,其中一人掙脫了枷鎖,跑出洞穴,親眼看見了真實世界。於是,他跑回去,努力地描述所見所聞,希望讓另外兩個人也知道真實的樣貌。但是,從未出過洞穴的兩個人,怎麼也不相信他,仍堅持牆上的投影,才是所謂的真實。
自去年夏天,正式接觸法律之後,我常常想起這個故事。
【延伸處方】
莊林勳-等待著一份完全屬於我的生活
蘇建和-在我心裡,蘇案已結束!
蘇友辰-蘇建和案答客問
Comments
報告寫得好,
上網po得好∼
那我就趕緊收下~
字裡行間的情感教人感同身受呢!
謝謝大家的稱讚,我會把你們的鼓勵轉化成產能的~
看了很感動也很有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