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17

妖怪真心話 1-8

【一】 在城市裡努力偽裝自己不是吸血鬼的吸血鬼,很討厭在上下班時間搭乘捷運。幾乎所有的人都偏著頭狂睡,露出那一大節隨著頸動脈膊膊跳的好吃部位。 唉,為什麼捷運裡不能吃東西呢。 【二】 殭屍正以雀躍的心情默默地期待這學期的運動會。聽說壓軸的活動是兔子舞。耶~ 【三】 瘦肉•精,是一位掌管瘦肉的精靈。瘦•肉精則是一位很瘦的肌肉精靈。因為業務範圍偶有重疊,衝突難免。但,有一件事倒是常常一鼻孔出氣。她/他們都討厭瘦肉精。 【四】 白雪公主一直想要獲得吸血鬼聯盟的身份認證。她在申請書中詳列了自己身為吸血鬼的四大證據:一、皮膚超白。二、嘴唇超紅。三、死而復生。四、可以在棺材裡睡得很好。 【五】 白雪公主好不容易逮到睡美人難得清醒的機會,向她遊說一同申請吸血鬼的身份認證。畢竟睡美人也是個脣紅齒白難死透的傢伙,加上罹患嗜睡症,在棺材裡睡覺這種小事也難不倒她。殊不知生性熱血的睡美人另有打算。她正風風火火地進行籌組「公主病工殤互助協會」的事宜。 【六】 在城市裡努力偽裝自己不是吸血鬼的吸血鬼,駐足於超市個人衛浴用品區,享受著新發現的體悟。 櫻花、檸檬、薰衣草...混濁的花草水果人工香味飄散在空氣裡。人類真的很愛遮掩自己的氣味,一點兒都沒發覺那帶著體溫的、活生生的血肉味道,才是最最誘人(鬼?)的嗅覺刺激。是說,也還好他們不明白,不然日子就更難過了。 阿,這種微不足道的體悟心情,難道這就是時下正流行的、所謂的「小確幸」? 【七】 討厭鬼覺得自己在鬼怪世界裡,是最有資格聲稱自己是賤民的鬼了。討厭鬼不但被邊緣化,被大家排擠、指指點點,更是不被認同是一個族群、一種身份。大家都只會把「惹人(鬼?)厭」當作是一種個人(鬼?)化的性格問題,忽略「鬼」的身份認同。被邊緣化的個體沒有辦法集結為一個有政治動能的群體,是討厭鬼面臨的大危機。 United!討厭鬼們! 【八】 「唉...」 把最寬鬆的衣物塞進行李箱後,貪吃鬼再度嘆了好長的一口氣。總是這樣,明明老早就開始計劃一年一度的台灣行,仍舊落了個啥都沒安排好的窘境。忍不住來個小確幸的抱怨,誰叫台灣東西那麼好吃,行程怎麼排都排不攏。 翻開從倒霉鬼那借來的農民曆,貪吃鬼仔細算著。七月初一鬼門開,七月二九鬼門關,總共不過二十九天。一天三餐加宵夜也就四餐,四乘以二十九等於一百一十六。才一百一十六餐啊!光是台南吃一輪就不止一百一十六餐了。 「唉...」...

虛華的 Ghost in the Shell 2017 真人版

Image
圖片來源: MovieWeb *內含劇透 走出電影院,Ghost in the Shell 2017 真人版在我心中留下深不見底的罪惡感。 原本沒打算看這部片的。 我算不上是 Ghost in the Shell (以下簡稱 GITS)的忠實支持者,沒有很強烈的消費動機。士郎正宗創作的原著漫畫,頂多大概翻過。相關的影視作品,只看了押井守導演的兩部動畫。 再者,我不太懂拍「真人版」的意義是什麼。之前的劇場版動畫已經是經典中的經典,找真人再來演一遍總感覺有點多此一舉。難道在電影藝術這個領域,動畫(animation)就真的這麼不如真人作品(live action film)來的正統? 意外地,本片在選角方面嚴重「洗白」(whitewashing)原著的爭議,大大激起我的觀影慾望。早從演員名單正式公佈,歐美網路社群的批評就沒少過,甚至發起拒看運動。就這樣,從宣傳期一路到首映,這部電影的消息總時不時出現在我的臉書上。我都要忍不住懷疑這是公關公司故意採取的負面式行銷手法了。 上映之後,日本動漫圈對本片的評價,又帶出更多不同面向的討論。有動漫愛好者說:「聽說美國的觀眾希望由亞洲女演員飾演主角。但是主角由亞洲人或者亞裔的美國人飾演就一定會比較好嗎?說實在,我覺得會更糟,八成會找一個其他亞洲國家背景的女演員來假扮這個日本角色。」導演押井守則於受訪時表示,他不覺得由 Scarlet Johansson 來飾演主角少校(Major)會有什麼問題。「少校是一個 cyborg(人機合體),而她的形體完全是人造的。少校的名字草薙素子(Kusanagi Motoko),以及她具有的形體,都不是她原本的名字以及身體,所以沒有所謂一定要由亞裔演員來飾演她的前提存在。即使少校先前原本的身體(假定真的有這樣的存在)是一個日本人的身體好了,那也不會是一個問題。」GITS的故事背景設定,原本就對各種既定的身份定義提出大哉問。把 whitewashing 這個議題放在這部片子裡討論,會更加複雜,也更有挑戰性。  於是,我決定給這部片一個機會。想說藉由觀看電影的經驗,也許能加深我對相關爭議的思考以及批判。殊不知光是電影內容本身就讓我忍不住一直碎念,根本無暇深究製作選角層面的倫理議題啊!!!  很明顯,這部真人電影大量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