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11

還我那些“吻”

Image
自從年代綜合台被 Star World 取代之後,家裡電視開機的時間裡,有百分之八十都鎖定在45頻道。 Glee 是我會特別留意定時收看的節目之一。 Glee 的角色塑造很有意思。不像時下 YA 片的設定,影集一開始,就告訴妳這是一個關於高中裡面“怪胎”的故事。主角們都不是學校裡的風雲人物,性格也不是那種主流討喜的設定。連教師們也都是一群各有怪僻的怪咖。  第二季劇情裡面一條主要的軸線,是合唱團成員 Kurt 在校被一個叫做 Karofsky 的學生霸凌。Kurt 是學校裡面唯一公開同志身分的學生,Karofsky 則是自以為很 “macho” 的橄欖球隊隊員。Karofsy 只要遇到 Kurt,就會企圖用暴力行為傷害他,不論是突如其來的肢體攻擊或是言語的冷嘲熱諷。非常幼稚、不成熟又十足歧視的行為模式。Karofsky 攻擊性的言行嚴重影響 Kurt 的學校生活。 又一次在學校走廊的衝突之後,Kurt 勇敢地與 Karofsky 對質。Kurt 說,他永遠不會因為 Karofsky 的暴力行為而改變、壓抑自己,Karofsky 不過是一個膽小的小男孩,不敢接受自己的尋常平凡。 接下來,一切如同世上命中率最高的預言:恐同情節,Karofsky “吻”了 Kurt。然後,Karofsky 再度以暴力包裝自己的怯懦,威脅 Kurt 如果告訴別人這件事,就要殺了他。 如果妳也是 Glee 的忠實觀眾,但卻對我上述的描繪感到陌生,不用擔心,妳並沒有被鬼遮眼,電視也沒有壞掉,出問題的是電視台的剪接尺度。沒錯,Star World 播這一段的時候,刪掉了那個“吻”。 我實在不想以“吻”這個名詞,來指涉劇中 Karofsky 對 Kurt 作的事情。對 Karofsky 而言,那也許是個吻,但我想對 Kurt 而言,比較像是個令人驚嚇、不快的意外。用“性侵害”或是“性騷擾”又不夠明確。所以,我想了一下,決定創造一個新名詞來指稱它。就叫作「爆嘴」好了。 「爆嘴」這一幕的刪減,破壞了整個戲劇的完整性。如果沒有這一幕,觀眾不會明白,為何 Kurt 在向老師反應霸凌時,會有著欲言又止的掙扎,而 Karofsky 在否認 Kurt 的指控時,臉上那焦慮不安的脆弱又是為了哪樁。 同樣的情況,不只發生在 Glee 這個影集上面,「面子」(Saving F...

引註的蹊蹺

Image
因為論文的需要,上個月讀了一些女性主義法學方法的英語文獻。其中 Katharine T. Bartlett 於1990年發表在 Harvard Law Review 的一篇論文<Feminist Legal Methods>,深得我心。作者的文筆好,邏輯清晰又不刻意雕琢詞藻,是目前為止,我讀過最易讀也最精彩的女性主義法學方法文獻。 除了文章內容的品質之外,我更欣賞 Katharine T. Barttlet 在文中顯露的批判精神。她成功地說服我,她是一位女性主義實踐者,而非一個光說不練的文辭賣弄者。 這從論文第一頁的作者備註就可以看得出來。 備註中,Katharine 首先感謝了許多人的協助,包括學術界的同事、學生、母親與祖母。她謝謝同事們提供評論與建議,即使必須暫停她們自己手邊的研究工作;謝謝學生們在課堂上提出質疑,協助她修正理論的缺失;謝謝母親 Elizabeth Clark Bartlett 與祖母 Katharine Tiffany Clark 造就了她樂觀的性格,即使她們宣稱自己看不懂這篇論文,但從她們身上所傳承的人格特質,正是這篇學術作品得以成型的基石。 這些謝辭中,除了學生是以「在1989年於 Duke 大學修習女性主義法學理論的27名學生」加以稱呼,其他的人 Katharine T. Bartlett 均提供了完整的姓名。在所有我讀過的法學期刊論文中,她的謝辭是最長的。 接著,她針對 Harvard Law Review 在格式編排的規定提出批判。Katharine T. Bartlett 本想以寫出全名的方式,對於文中引註文獻的作者表達敬意,但是編輯人員卻表示,該期刊長久以來遵循歷史悠久(“time-honored”)的 Bluebook 引註規則,只接受註明作者姓氏,除非引用的著作是一本書,或者作者是一名學生。書籍的部份,用全名,作者是學生的話,除非她/他日後成為享譽國際的著名學者,不然一律不用附上姓名資訊。 這樣父權中心,並且含有階級觀的引註規定,讓 Katharine T. Bartlett 無法默不作聲。她認為這些規定與歸類,既階級化又死板,同時也不尊重個人人格。她指出,名字,是(英語世界中)女性作者得以從父親與丈夫的姓氏陰影中,被區隔出來的線索。遂在作者備註中向這些作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