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rch, 2015

為同志驕傲;為歷史流淚

Image
* 本文亦刊登於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 台灣有一句流行語:「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如果借用這個句型來描寫英國,我會說,「英國最美的風景是罷工」。深入簡出的留學生如我,也能在日常生活裡察覺英國的罷工傳統。學校的電子信箱三不五時就會傳來校內工作人員的罷工消息。走在校園內,看到有人舉牌爭取更好的勞動條件的場景,亦是沒什麼好稀奇。 而時不時,總會有那麼一部電影,提醒我,這個最美的風景來自於血跡斑斑,同時亦豐富精彩的英國工運歷史。例如, 1996 年的 Brassed Off , 2000 年的 Billy Elliot (臺譯:舞動人生),還有最近在英國上映不久的 Pride(台譯:驕傲大聯盟) 。 這三部電影的背景均設定於 1984-85 年間的英國,那個工運最為慘烈的年代。 1970 年代末,由柴契爾主導的保守黨政府,著手進行礦業的私有化。其中一個手段即是將財務目標取代生產目標。只要是不賺錢的礦場,即難逃被關閉的命運。 1984 年三月,位於約克郡的三十個礦坑遭政府封閉,兩萬名礦工頓時失業。礦工總工會於是著手反擊,進行全國串聯,為長達一年的罷工拉開序幕。 [1] 柴契爾政府不僅以強硬的態度,更時常以違法的手段來壓制全國的罷工行動,工會幾乎被政府瓦解。 [2] 參與罷工的礦工與警察在街頭肉搏。除了赤裸裸的國家暴力,長期罷工所造成的收入缺口,更是讓礦工社群無以為繼。社會裡支持罷工的民眾開始動員起來。長期面對媒體抹黑、警察騷擾、國家暴力的同志社群,亦選擇與礦工站在一起,甚至成為最強大的支持力量。倫敦同志社群組織起名為 Lesbians and Gays Support the Miners (簡稱 LGSM )的團體,穩定、持續地為威爾斯的罷工礦工們募款,提供重要的經濟援助。於是,同志與礦工成為最讓人料想不到的抗爭夥伴。這就是 Pride 這部電影的故事主軸。 去年,預告片甫露出時,我與  E 當機立斷地 約好,一定要去看這部電影。雖然知道大概的歷史背景,以及敘事的基調,但觀影過程仍舊讓我驚喜連連。這是一部非常平易近人的電影。事件的發展說得簡單清楚,雖然因此犧牲了深入討論運動內部權力關係的複雜性,但其中不乏可供考察的小細節,同時亦具備華麗麗的娛樂性。活用歷史素材與戲劇元素,導演熟練地將觀眾的情緒推到飽和狀態。我跟 E 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