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水裡的青蛙

那是五月的一個週四。正午。陽光讓能見的景物超出明媚的光譜,呈現一種過分的刺眼。 穿著應該是要去海島渡假的衣著,戴著墨鏡的我,出現在學校的咖啡廳。全身的血液正忙著散熱,沒空幫助胃部運作。食慾大減,點了「輕食」當作午餐!(這種事情發生在我身上一定要用驚嘆號表示!) 在我一邊吃東西,一邊不專心地煩惱著公文問題時,正前方的那桌客人,完全奪去我所剩無幾的專注力。 四個女學生,圍坐在一張四方桌旁。從談話內容上判斷,應該是研究生。她們正在用讚許與得意的語氣,討論一位教授指導研究生的「特有風格」。 根據她們的對話,該名教授指導研究生的方式,「男女大不同」。如果是女性研究生,教授會給予設定好的題目,並且提供 reading list,讓學生著手進行論文的研究。如果是男性研究生,教授會要求學生提交研究計畫,從計畫審核開始進行指導,而在這過程中,需要經歷不斷的退稿與修正。 四位女學生開心地討論著性別差別待遇,而且,顯然由於自身的性別是女性,教授在論文指導上的「不公平」,並未對她們帶來困擾。因為,她們認為在這樣的指導過程中,女性顯然是得利者。 多得她們的談話,儘管體內血液依然沸騰,但是我變得很冷靜。 她們的經歷,就是我在人生經驗裡體悟到的,性別平等運動在社會中所遭遇最隱而不顯,但卻最強大的反挫(backlash)力量。 社會中無所不在的歧視,也許容易使人灰心,也許有時讓人感到無所適從。但是,那都不是最危險的。真正的危險在於,被歧視的人暗自竊喜於源自歧視的「小恩小惠」。當下從壓迫者施捨而來的恩惠,往往是對被壓迫者的尊嚴長期的收買與侵蝕。因為,它不只是加諸外在的強制力讓妳無力反抗,而是從內部下手,讓妳不想反抗,只想安於現狀。 那不是獲利,那是陷阱。那不是肯定,那是輕視。 我聽到的不是教授看見女性研究生的潛力,提供協助與指導,而是被清楚設定、規劃好的學術代工。我聽到的不是女性研究生,獲得比男性研究生更好的學術機會,而是依賴慣習的養成。我聽到的不是因材施教,而是性別歧視。 處於性別權力結構無所不在的社會,我們需要更宏觀的視野,看見自己的處境,藉此理解被他人對待的方式。即使無法立刻大幅度地改變現狀,我們仍然須要有意識地儲存反抗能量。 讓自己保持敏銳,為了無數的明天與之後。 【處方備註】 文中的圖片是莫氏樹蛙,名列台灣保育類。莫氏樹蛙是我大學玩社團,跟著朋友努力...